以前我提到过很多次的安排定律,这个安排定律究竟是什么?到底怎么来的?今天就在这里好好跟大家聊一聊。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自我矛盾体,比如对于被安排这件事,有时候面对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觉得想太多就会头疼,想要一个懂王能根据我的情况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我只要跟着做就行了。现实中也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服务,比如现在去办很多事儿,都有一条龙代办服务,你只要把钱给到位了,人家就可以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把这事儿给你办得漂漂亮亮的。

但又有很多时候,如果别人直接就帮我选好了,让我只管去做,我心里又会感到很不爽,觉得别人剥夺了我选择的权利。可当别人把一堆选项全部丢给我,要我马上做个选择的时候,我又会再次回到,想太多就头疼,想要一个懂王根据我的情况给我安排一个最好,最适合我的选择的状态上。就这么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横跳,反复纠结,最终成了一个自我矛盾体。

很多人都会说,被安排这事儿也得分事儿,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儿,被安排就被安排了,反正选择什么差别都不大,选错了也没啥损失,比如中午叫外卖,贴心的同事帮你叫好了,你就跟着吃就行了,反正猪脚饭和烧鸭饭也没太大区别。但是像找工作,找对象这种事儿,要是随便就被安排了,那万一选错了,损失可就大了。

很多人都会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把这些事儿进行一个分类,一些是可以被安排的,一些是最好要被懂王或权威人士安排的,还有一些是不能被安排的,遇到具体的事儿了,就先分一下类,然后再决定是否被安排。

但我想要说的是,很多你觉得是一类的事情,有时候其实并不是一类,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安排定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中学时期,被安排就是一种主旋律,初中三年被学校安排是为了中考,高中被安排则是为了在高考中把分数考得尽可能高。在这个最终目标上,学生和学校,以及老师的利益是一致的,学生为了前途要考尽可能高的分数,学校为了升学率也要尽可能多的学生考高分,而学校里老师的KPI不管定得再繁杂,最终都还是跟学生的分数挂钩。

所以,在这个最终目标上,三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学生听从学校的安排,一般都是没错的,就算错了,那也是学校的方法错了,或者学校的节奏不适合你,但主观上,学校和老师并不想让你高考少考几分。

尤其是在那些久负盛名的超级中学里,早就摸索出了一套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数的高效训练方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要跟着做就能提高分数,只要成为老师眼中的模范学生就肯定能考上好大学,所以被安排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当你高考完之后,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这事儿在一些地方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因为在尽可能考高分这件事上,你们三方是利益一致的,但在如何填报志愿上面,有些时候利益就不是那么一致了。**比如更好的学校和更好的专业怎么选择,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常常要反复纠结的问题,但对于学校来说,可能就没那么复杂。

在我高考的那个年代,很多小城市里的高中,会让有希望被清北录取的人,都尽可能地报清北,以增加学校考上清北的人数,因为清北的录取人数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强加分项。也许对于你来说,清北的擦线录取专业和某Top3高校的强势专业没有太大区别,或者需要纠结一下到底选哪个,但对于学校来说,一个清北可能至少抵三四个Top3高校。

甚至我还见过很多高中会怂恿差几分没考上清北的人不要填报其他名校的志愿,留下来复读,继续冲击清北。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时期,清北都有些专业是处在分数的洼地的,但这些专业并不一定值得你去读,或者并不适合你去读,如果你没有那么强的名校情结,却被学校安排着冲了个名校的擦线专业,那你早晚都会在深夜怀疑一次人生。

所以你看,同一个对象,能否安排你的人生,替你做选择,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复习高考的时候,你大概率可以让他们来安排你,但到了报志愿的时候,就不能那么无脑地听信他们的安排了,因为事情已经开始起变化了,你的利益开始变得不那么一致了。

当然,随着学校各方面越来越规范,这种现象这些年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这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你可以明白,同样的人,昨天可以听从他们的安排,今天就不一定了,你要看事情有没有起变化。

很多学生在高中备战高考的模式下早已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有了很强的惯性,这种惯性会促使他们在大学里也有意无意地复刻高中的生活,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最后都是期望过上一种被学校完美安排的生活。

我以前说过,如果你读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考个尽可能好的成绩,然后保研的话,那在大学里继续过上这种被安排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大学里,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他们期望你能做的那些事情,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最终都会让你拿一个很好的成绩,这个成绩既包括文化课成绩,也包括各种课外实践,校内活动等等,总之保研需要重点看的那些因素,全部都是学校和老师希望你能好好做的。

或者说,学校如果想要一个学生听话,按照学校的意思去做某些事的话,常用的手段就是给你加各种分,而这种分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用来保研,当然学校激励学生的终极大杀器就是直接保研,这些年跟保研政策相关的一些骚操作和新闻由于有些敏感,我就不再多说了,大家仔细在网上搜的话,都能找得到。总之就是发生什么事了,然后一些人就保研了,然后这件事就平息了。

所以,如果你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研的话,那么在大学里复刻一个高三的生活就是你的最佳策略,而这种生活在很多时候,就是学校给你安排好的生活,你不需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只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闷头做就行了,学校永远都是对的,听话就会有好处,好处就是保研。

但如果你读大学并完全是为了这些,你还想要其他的东西,那过上这样的生活,只会让你毕业的时候连续多次在深夜怀疑人生。

比如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很多人读大学即使为了保研,也是为了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对于你来说,你的阶段性终极目的就是要就业,而能让你在就业中脱颖而出的大杀器,在学校里培养不出来。

我曾在《好工作为什么这么难找?》那篇文章里聊到过,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大部分应届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只有一个基本面,这个基本面就是你毕业证上的学校和专业名字,而大部分人眼中的好工作,都是他们所在群体前百分之几的人才能拿到的offer,既然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只有基本面,都属于正态分布曲线中胖胖的中间那部分,那拿到属于头部的offer自然就很难了。

如何才能拿到好offer?很多人在没毕业的时候会本能地觉得,刷一个尽可能高的绩点,多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比赛和活动,多拿各种证书和奖项,多拿一些学生会社团的职位和经历会让自己在就业中脱颖而出。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会对应届生有基本面之外的能力要求的公司,一般都是喜欢你有和他们招聘的职位直接相关的能力和经验。

说白了,就是你要是以前就在这个职位实习过,做过相关的工作那就最好不过了,要是能在面试的时候说出一些对于这个工作内容的一些独到的看法,那很可能就当场直接把你录取了。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知道了,用人单位除了基本面之外,更希望你和职位的匹配度更高,而这个职位所需要的直接技能,大部分都是你在学校里学不到,甚至根本就接触不到的。

一方面是,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社会的需求一直都是有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的,或者用某著名人士的话说就是,学校培养学生,不是为了让学生找工作的。所以,在学校里,你想学这些东西,哪怕只是想简单了解一下,你都完全没有途径和渠道去了解和学习。

另一方面,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紧张,要修很多的学分,有些专业甚至周六和晚上都要去上课,在兼顾学业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出去实习,或者多参加一下相关的活动,很可能这方面的事情做得多了,那边绩点就会掉下来了,严重的还可能会有挂科的情况出现。

这事儿到了研究生时期就更加明显了,很多理工科专业,读研究生其实就是在实验室里为老板服务,我记得我读研的第一天,实验室给我灌输的第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研究生是没有寒暑假的,最多会在过年的时候给你放一周的假期,至于暑假,想都别想,每天都得老老实实在实验室干活。

某些专业被学生吐槽,也是因为研究生的时间几乎被完全占满,根本没有时间干别的,很多时候能保证毕业就不错了,哪敢去想别的,但很多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的是你留高校搞科研做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社会上所需要的,那么在找工作的时候,当然就没优势了。还有很多人研究生毕业后并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那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更难了。

**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十分诡异的现象,就是你研究生期间做得越好,就业就会越惨,**因为你就业的方向和研究生修炼的方向完全是两个方向,方向不对,越努力,就会离你的目标越远。

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里,你被安排了,毕业后就会怀疑人生的原因,因为你想要的和学校想要给你的,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你们一个想要往爬山,一个却拼命教你游泳,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才多次跟大学生们推广安排定律,这个安排定律就是,如果大学四年里,你方方面面都被学校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那么你毕业后迟早也会被这个社会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这个明明白白有着多重的意味,需要你品,仔细品,反复品,你总能懂的。

我第一次说这个安排定律,是在一个如何看待大学混四年,最后考上公务员的回答里说的,在那个回答里,我就说,每个人读大学的目的并不是一样的,但很多人仍带着高中时被塑造的学生思维,想要跟周围的人比个高低,一较高下,想着还像高中时一样,大家都为了高考分数尽可能高而努力。

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和惯性去过大学生活,就很容易把学校安排的各种课程和活动都尽可能地做到最好,以此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并不是每个人读大学都是为了刷高分,拿奖学金保研的。

有的人读大学就是为了毕业后能考个公务员,然后过上普通的生活,而在那个公务员考试还没那么卷的年代,只需要毕业前几个月认真准备一下,就能考上了,所以大学这些年完全没必要把成绩刷得那么高,也没必要辛苦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只要能顺利毕业就行了,他们当然没必要每天都把自己弄得还像高三一样,那么苦大仇深地去学习。

于是就有了,你看着别人天天玩游戏,不好好学习,你嘲笑人家,到了毕业的时候,人家按照原有计划,考上了公务员,去上班了,而你原本并不想读研,甚至都不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在惯性的驱使下认真学习了四年本专业课程,最后只能去专业相关的郊区工厂当一个技术员,工资低,工作辛苦,工作环境还恶劣,这时候你又对比了一下当公务员的同学的待遇,顿时觉得不公平,内心想要问一万个为什么和凭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带着学生思维去过大学生活,然后大学四年被安排定律安排了的例子,而此刻在郊区工厂的怀疑人生,只不过是开始被社会安排了而已。

这就是安排定律的诡异之处,如果你大学四年方方面面都被学校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那么你迟早也会被这个社会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被社会安排得明明白白其实指的就是,让社会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

当你被和你利益方向不一致的对象安排了的时候,那么你的结果大概率就是会走偏,因为你想要去东,但安排你的人只想让你去西,你却听了他们的安排,最后达不到你的目的,这难道不是很正常的结果吗?

在某问答网站上有一个被关闭了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我至今都印象深刻,那就是说某专业认真学习四年,和打游戏玩四年,毕业后哪个结果会更好?

**由于某专业被很多人吐槽为根本没有教学生有用的东西,所以这些专业完全就是de-education,也就是我们说的负向教育,弱化你的核心能力。**所以,在这个专业上你越努力,就会偏离你的目标越远,最后当然还不如那个啥都没做的人结果好。

是的,我们经常说,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失败,但很多人却在执行的时候一次次搞错了方向,被不该安排你人生的人给安排了,而且每次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最后在被现实教育和摩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真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

我今天说这么多,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摆脱自己的学生思维,不要一遇到事儿,就嫌麻烦,就本能地想要别人给你一个安排好的答案,正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思维,才导致了你一次次被安排定律给安排了,不要总想着去抄别人的标准答案,别人的答案不一定适合你,就像别人的钥匙开不了你的锁一样,你要行动起来,去寻找自己的钥匙。


视频版: